中国科技核心期刊《电力需求侧管理》
“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”专题征稿启事
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从高碳向零碳的深刻变革,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成为国际共识。随着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,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模式从传统的“源随荷动”加速转向“源荷互动”,能源生产与消费的边界逐渐模糊。这一转型不仅要求重构电源结构,更需破解新能源波动性、间歇性带来的系统灵活性不足问题。传统园区能源系统存在能效低下、调节能力不足等瓶颈,而零碳园区作为新型电力系统落地的微观载体,通过整合可再生能源、储能、智能电网与柔性负荷资源,成为实现能源生产清洁化、负荷调控精准化、系统运行低碳化的关键突破口,其技术突破与规模化推广将深刻影响全球能源革命的进程。
零碳园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能源转型的核心战略。当前,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战场,既是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集中区域,也是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的前沿阵地。在国家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零碳园区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建设,政策体系加速完善,技术标准持续迭代。中央明确提出将零碳园区列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抓手,通过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协同,推动能源系统从单一供能向多能互补、从刚性调控向柔性互动、从被动消纳向主动响应的根本性转变。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关乎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,更承载着培育新质生产力、重构产业竞争力的深远意义。
为解决零碳园区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,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电力供应保障工作,《电力需求侧管理》编辑部拟针对“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”开设专题,特邀请国网公司营销部张兴华,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朱晔,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赐威作为特约主编共同组织该专题,希望与作者、读者一起探讨零碳园区建设工作的科学问题,促进技术理念和技术应用的交流与推广。
一、征稿方向(但不局限于此)
1. 网荷协同互动机制与关键技术;
2. 柔性负荷调控与优化运行技术;
3. 零碳园区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优化;
4. 电力市场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;
5. 零碳园区用户侧能效提升与节能技术;
6. 用户侧智慧用能与需求响应技术;
7. 零碳园区用户侧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技术;
8. 零碳园区配电网规划与运行关键技术;
9.零碳园区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技术;
10.零碳园区资源配置优化技术;
11.零碳园区市场交易机制设计与交易策略;
12.零碳园区碳证电交易与运行策略研究。
二、投稿要求
(1)要求论文语言流畅,逻辑关系明确。在不影响基本思想表述完整性的前提下,请尽量精炼语句、精简图表和公式、简化推导和证明过程,宜将篇幅控制在8000字以内。
(2)请写明题目的英译文、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以及作者单位的英译文,同时附5~8个中英文关键词和300~400字的中文摘要及约250个实词的英文摘要。摘要请采用第三人称写法,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,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,一般应包括目的、方法、结果、结论四要素。
(3)在投稿的同时,请附言说明稿件涉及的科研项目概况、有关的背景资料和成果的主要创新点。文章须注明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名称,并请提供项目编号。
(4)来稿请用Word排版,格式尽量与《电力需求侧管理》版面要求一致(可在《电力需求侧管理》官网下载论文模板)。
三、重要日期
(1)为了及时刊登最新的研究成果,希望您在2025年7月31日之前提交约稿稿件;
(2)稿件刊登日期:2025年11月15日(2025年第6期)。
四、投稿方式
期刊官网:http://dsm.ijournals.cn
来稿请注明“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”专栏稿件,并和编辑部电话确认投稿成功。
作为专栏约稿稿件,一经录用,会尽快发送录用通知。我刊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,对于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较高的优秀稿件,稿酬从优,以示感谢!真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!
五、联系人及联系方式
《电力需求侧管理》编辑部主任孙晶,电话:025-85082711,13913928164
国网电科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许静xujing4@sgepri.sgcc.com.cn